生活中的国防话题 | 你,为什么来当兵?

发布时间: 2025/05/07 08:57:11
来源: 国防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胸戴红花,踏上远离故乡的列车,天南海北的战友汇聚在一起时,难免会讨论一个话题——你,为什么来当兵?答案往往藏在记忆深处的精神火种里。这些火种或是家族传承的使命担当,或是文艺作品点燃的热血豪情,它们汇聚成奔赴军营的坚定力量。


源于军人家庭的熏陶。“小时候就听外公、舅舅讲他们以前当兵打仗的故事,受他们的熏陶,我对军人这一职业产生了向往之情,从小就有参军报国的想法。二十年来,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某部二级军士长李良桂出生于军人家庭,长辈们讲述的军旅故事,是他最深刻的启蒙教育。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军人”二字不再是抽象概念,奉献与责任如同基因般代代相传,穿上军装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家族精神的延续。家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褪色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忠诚故事,那些关于牺牲与坚守的故事,早已化作家庭的精神图腾,指引着新一代走向军旅。


源于军事作品的震撼。“小时候,我看过《士兵突击》,许三多的坚韧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故事让我明白,军人不仅是战士,更是生活的强者。我选择从军,是为了像他一样,在军营中书写自己的热血青春。”某部中士陈哲深受《士兵突击》影响,毅然从军报国。军事文艺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视听语言,勾勒出军人的荣耀与担当,对观众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从“孬兵”到“兵王”的蜕变,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呐喊,曾让无数年轻人热血沸腾;《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在枪林弹雨中执行撤侨任务,血肉横飞的战场画面与战士们坚毅的眼神,将军人的铁血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观众对军旅生活的想象,让他们渴望在摸爬滚打中锻造钢铁意志,在保家卫国中实现人生价值。


源于救灾一线的感动。“2008年5月12日,地震来袭,生死存亡之际,身穿迷彩的他们逆行而来,给我们撑起了希望。我痴痴地看着他们的身影,暗下决心:我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某部一级上士尚昆是汶川地震的亲历者,那些给绝望中的他带来希望的迷彩身影,成为他投身军旅的动力。灾难面前,迷彩身影构筑的生命防线,是最生动的征兵广告。洪水肆虐时,战士们肩扛沙袋筑起人墙;地震废墟中,他们徒手挖掘只为多救一人。这些直击心灵的救援画面,让无数人看到军人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境界,也点燃了人们心中参军报国的热血。


源于红色土地的滋养。“儿时的从军梦,源于家乡山东莱芜革命老区处处传颂的英雄故事,以及身为军人的哥哥。革命故事与军旅传奇交织,让我对绿色军营充满憧憬。终于,我在研究生阶段毅然投身军旅,开启热血新征程。”在红色土地的滋养下,某部上等兵苏云飞坚定地投身军旅。红色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成长。在江西井冈山,黄洋界的炮声仿佛仍在回响;在陕西延安,杨家岭的灯火依然指引着方向。革命先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镌刻在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棵老槐树上。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从小在红色歌谣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在烈士故居触摸历史的温度。这种浸润式的精神传承,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扛起新时代军人的使命。


源于身边榜样的引领。“我的表哥是一名特种兵,每次听他讲军营生活的时候,我都无比向往。他的坚毅与勇敢深深影响了我。我决定从军,是为了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是某部下士杨帆当兵的理由。身边榜样的力量,往往成为最直接的行动指南。或许是邻家大哥退伍后扎根基层的坚守,或许是校友在部队立功的喜讯,这些鲜活案例让军营不再遥远。当身边人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兵能实现人生价值”,年轻人便会循着榜样的足迹,奔赴属于自己的迷彩青春。


选择当兵的理由各有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精神内核——对家国的深情与担当。这份初心,让无数年轻人告别舒适区,在摸爬滚打中淬炼出钢铁意志,用青春热血书写新时代的强军篇章。


    总策划:何  阳

    统  筹:赵丕聪  邓小兵

    文  稿:林冬晴  西陆宣

精彩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