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国防话题 | 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谨防“空心化”

发布时间: 2025/04/27 12:13:58
来源: 国防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开春不久,重庆市春珲人文技工学校举行军地两用人才和军工安防与应急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为“国防教育进校园”注入实训力量、树立创新标杆。

不同于以往“观图片、听讲解、看视频”的单一模式,该校大胆探索“可视化+实操化”教学路径,将军事装备模型、实景体验和沉浸式互动巧妙融入课堂,让国防教育“实”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深”起来。

走进校园,按实物比例打造的雷达车模型陈列在操场,学生们围观拍照、热烈讨论;模拟教室里,步枪、望远镜、防护头盔等模型整齐摆放,学生们排队组装、交流、上手体验。

“这就是雷达的旋转装置?以前只在书上看过!”“这枪的重量和想象的不一样,太真实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春珲人文技工学校将军用装备模型搬进校园,给学生带来的全新体验,因为这些“真家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国防的距离,瞬间让抽象的“军事”“武装”,变得具体、立体、生动起来。

这一做法,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国防教育缺实物、缺装备的“空心化”困境,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更加深了对国防的理解、增强了国家安全观念,更实现了国防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悄然嬗变。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但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快速更新换代,近年学校和学生反映国防教育“空对空”,无实物装备支撑辅助的诉求和呼声,愈来愈迫切。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学校的国防知识展板和各类视频资料都展陈得十分齐全,一些国防教育馆也建设得不错,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经常,但很少有学生想看、想摸的“装备”,国防教育缺乏实物装备支撑,“纸上谈兵”的“空心化”问题异常突出。在自贡市4家学校走访,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反映,国防教育如果再有一些实物装备配合,效果一定会显著提高。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人施教、因情施教是国防教育的基本路径。如果我们都像重庆市春珲人文技工学校那样,基于效果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开展国防教育,努力做到知识与实操融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防教育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更受欢迎。青少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形成肯定会更快,国家安全意识的根基必定打得更牢固。

怎样顺应呼声解决好青少年国防教育缺少实物装备支撑的“空心化”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主动作为。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国防教育基地、专业军事军史博物馆、军事装备制造业展陈馆等,有军事、科技装备陈列功能的现有国防教育资源,定期把学生带出去参观学习,在实地实装动手中满足学生“好奇心”,在加深感性认识中增强国防教育实效。

其次,要积极主动开展“青少年学生进军营”活动,国家和军队相关部门已有明确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学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常态对接机制,精心制定实施方案计划,把人武部、武警部队和其他驻地部队的现有实物装备资源用足用好,提升国防教育可感度。

再则,各地政府应统一出台公共军事设施、装备场馆青少年学生免费使用清单,不管是公益性质的,还是经营性质的涉军装备展陈,一律对学生免费,让学生们在“自由行”中“自我受教”。对不承担国防教育义务的场馆,军队和国家相关部门以后不再划拨装备使用。

最后,可为有条件的学校提供必要的装备实物用于教育,在满足装备管理、使用的前提下,可由地方政府向军队提出使用退役装备进校园、搞教育申请,在去武器化、功能化确保安全后,提供给学校使用。哪怕是一辆退役卡车、一个高射炮底座,都可能点燃学生热情。

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效果更加显著。


    总策划:何  阳

    统  筹:赵丕聪  邓小兵

    文  稿:姚晶晶  韦健黎  吴凌希

精彩推荐

更多>>